風雨中的孩子

孩子心聲

孩子的想法及擔心 我不想別人知道爸爸和媽媽離婚, 我覺得很羞恥。 不想提及, 但心裡非常難過與不安。 我覺得好煩,爸媽我都愛, 卻偏偏要我選跟誰? 我不希望爸媽分開, 他們一點也不顧及我的感受。 知道父母要離婚時會感到震驚, 經歷一連串的複雜感受, 如:悲傷、憤怒、焦慮、無助、自責、失落感到接受事實。 很容易向別人發脾氣,卻又擔心遭人取笑,於是把自己收藏起來。 相信父母離異與自己有關,自尊感低落,看事物容易會悲觀和偏差。   資料來源: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2004)。《離異父母親職指引-親子情濃》手冊。

離異家庭之孩子與父母權利

孩子的權利 擁有父親和母親 孩子更有權去愛父母任何一方而無須懼怕因此而觸怒另一方或遭另一方傷害。 與父母任何一方培養獨立的親密關係,並尊重父母性格上的差異和父母親各自家庭的差異。 在父母爭吵時不在場,而且不會被利用作任何一方的探子、信差或籌碼。 享受母親的家庭和父親的家庭,而在察覺到兩個家庭各有差異時無須為這些差異一分高下。 不被查問父母另一方的私生活。 不用聆聽父母訴說另一方的不是,或聆聽他們抱怨對方如何難相處。 看到父母彼此以禮相待,且彼此尊重。 參與適合他們年齡的活動和結交他們的朋友,而無須懼怕因此失去與父母相處的時間。 擁有他們的根,這包括他們的祖父母、叔伯阿姨等親人。 作為孩子,就是不用承擔父母的罪疚,不用擔當成人及/或父母的角色。   父母的權利 每個父母都有權去愛和撫養其孩子,而無須受到另一方騷擾。 每個父母都有權去期望另一方以禮貌和尊重待己,並有責任以同樣的禮貌和尊重去對待另一方。 每個父母都有權參與和參加孩子的特別活動。 每個父母與孩子共處的時候,都有權以其準則、信念或管教孩子的方式對待孩子而不受另一方干擾。 每個父母都有權擁有其私人生活。

增強子女的抗逆力

為協助離異夫婦明白在離異過程如何扶持子女有效適應轉變,筆者嘗試在下面列出各項「應做」和「不應做」的簡易圖表給大家參考:   資料來源: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2004)。《親子情濃-離異父母親職指引》手冊。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三至五歲 (幼稚園階段) 倒退行為 孩子因失去父母穩定的照顧和探視而感到驚惶,故他們會在行為上倒退至嬰兒期的階段(如吮手指、遺尿、常哭、發惡夢、情緒不安、扭計、語言能力倒退)。 黏身、欠缺安全感 孩子因父母持續性的衝突及家庭轉變而感到混亂、焦慮、恐懼、害怕被遺棄。因此,他們有時會較固執、甚至黏身以獲得安全感。 攻擊性 孩子感到被受傷害及憤怒,當他們感到被受威脅,孩子容易做一些較攻擊性或暴力行為,藉以發洩其憤怒及不滿的情緒。 過份守規 有些孩子會呈現內疚感和自責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是造成父母離異的原因,嘗試以「好行為」討好和取悅父母。 反叛及行為問題 孩子會對父母持續不斷的衝突及行為做出道德判斷,他們因而感到憤怒、羞恥、及有可能出現抑鬱情緒,與父母關係轉差,若受朋輩的影響下,他們可能常流連街頭,不願留在家中,甚至有濫藥的情況。 難於建立互信的人際關係 高衝突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容易感到失落、無助、孤單與被拒絕的感覺,孩子難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或者他們會過早發展親密關係,從而得到被愛和重視的感覺。   六至十二歲 (小學階段) 身體常感不適 部分孩子會因過多的負面情緒而經常感到身體不適,他們甚至出現身心症的情況,例如經常無故地感到肚痛、胃痛、扯頭髮、咬手指、不斷眨眼等。另外,部分孩子為了多些陪伴或過分擔心情緒低落的父母留待家中,他們因此而無法上學。 成績倒退 憂傷、憤怒、擔心等負面情緒促使孩子感到身心疲憊,使他們難以集中精神學習。 說謊和欺騙 有些離異父母在紛爭的過程中,使孩子成為父母的傳聲筒,他們往往需要瞞騙父母雙方,以顯示他們對父母雙方的忠誠,因而養成了說謊的習慣。 退縮、害怕與人接觸 孩子感到被遺棄和不值得被愛,他們擔心不再被父母愛錫,因此自我形象低落,感到自卑和不可愛,害怕被人拒絕及難以建立互信的人際關係。 沉溺行為 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紛爭,他們可能會出現沉溺行為,好讓自己不用感受因父母衝突而帶來的傷痛。 過多的責任感 孩子認為自己需要為父母的負面情緒和衝突負責,因此,他們希望自己能保護父母。另外,有些父母因過份憂傷而未能料理家務及照顧弟妹,孩子期望自己可以承擔作為父母的責任。   資料來源: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2013)。《以和為貴-離異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手冊。

目睹父母爭執的心理反應

經研究顯示,孩子目睹父母爭吵當下常會感受到焦慮,不論其年齡多大,常會出現心跳增加、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在實務工作上,我們也發現目睹父母親婚姻衝突的孩子,心裡常感到困惑或是有著極其複雜的情緒:       自責、內疚:"是我的錯嗎?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還是因為我不夠乖?" 害怕、擔心:"爸爸媽媽會離婚嗎?媽媽(爸爸)會不會離家出走?我會不會再也看不到媽媽(爸爸)了?" 傷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再愛對方了?那會不會有一天他們也會不愛我呢?" 怨恨及憤怒:"爸爸媽媽不是應該要一直陪在我的身邊嗎?給我足夠的愛並照顧我嗎?" 其他:失望、沮喪、覺得被背叛、不知所措、覺得很丟臉、擔心以後由誰來照顧自己等情緒反應,因應每個獨特的家庭及孩子的情況而不同。   另外,跟隨著父母衝突的程度,孩子被捲入父母情緒的漩渦中,成為父母一方的情緒出口,面臨忠誠兩難:該支持爸爸,還是照顧媽媽?或是成為父母爭吵的戰場而被兩方拉扯。   資料來源: 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2011)。《釋手聯談-家事調解手冊》